靜物畫 Still Life生命帶來的傷口,終會在時光流轉之中慢慢癒合。

書名:靜物畫 Still Life
作者:莎拉.溫曼 Sarah Winman
譯者:鄭煥昇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2月6日

【內容介紹】

內容豐富、感人至深、充滿希望。莎拉.溫曼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故事家之一。——喬安娜.坎儂(Joanna Cannon),《鄰居家的上帝》(The Trouble with Goats and Sheep)作者

讀者會希望盡可能長久地享受莎拉.溫曼這本美麗小說帶來的樂趣。——唐納爾.瑞安(Donal Ryan),《A Low and Quiet Sea》作者

體現了人類精神的全部慷慨。——蕾秋.喬伊斯(Rachel Joyce),《一個人的朝聖》(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作者

莎拉.溫曼故事中那股純粹的喜悅極具感染力。我很享受在非凡的時代和地點與這些令人難忘的人物一起度過時光。——英國知名主持人 葛雷漢.諾頓Graham Norton

溫曼的書中充滿了喧鬧、生機勃勃的生活感……這部小說充滿活力、魅力和寬廣的心靈。——《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精巧別緻……沒有足夠的最高級來形容這本小說的規模和美麗。——《星期日獨立報》Sunday Independent

一句接一句,一字連一字,《靜物畫》就這樣成為詩。——《紐約時報》書評

旅行癖的補品和孤獨的良藥。這是一本罕見的、充滿深情的小說,讓人對這趟閱讀之旅感激不已。——《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美好……甜美又機智。——《泰晤士報》The Times

充滿了難忘的人物和令人沉浸的氛圍,這是一首對愛、藝術和詩歌的歡樂夏日頌歌。——Hephzibah Anderson,《星期日郵報》Mail on Sunday

在《靜物畫》中,溫曼成為希望的偉大敘述者。——Helen Cullen,《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

一個關於善良的心和同胞精神,美好而慷慨的故事……帶來希望與快樂、充滿人性的小說。——《每日鏡報》Daily Mirror

「我們只需要知道人心的本事有多大,艾芙琳。」
「那你現在知道了嗎?」
「知道,恩寵與怒火。」

1944年,在義大利托斯卡納,二十四歲的英國士兵尤里西斯遇見了年逾花甲的艾芙琳,陌生的兩人在被炸毀的酒窖裡救下一幅藝術瑰寶,也共度了一個悠閒而難忘的午後。

尤里西斯曾是手工地球儀的學徒,艾芙琳則是藝術歷史學家,要她說是間諜也不無可能。艾芙琳來義大利的目的是拯救可能被戰爭摧毀的畫作,也重溫她與英國小說家E.M.佛斯特相遇的回憶,在那次旅程中,她還愛上了某個人以及城裡的風景。

兩個很不一樣的人就這樣在彼此身上找到契合的靈魂,艾芙琳對生活和美的見解在尤里西斯的心裡種下一顆種子,隨後將長成他往後四十年的生命途徑,也為他的人生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

被戰爭延遲的奧運、失蹤的美國士兵、費里尼的電影、佛羅倫斯大水災……
透過藝術、愛和災禍,兩個深刻的靈魂在此交會,也一再錯身而過,他們的人生是注定心碎,或者終能迎來幸福?

【試讀心得】

生活的意義不會從天而降,通常經歷了一連串的插曲、錯誤和失落後,才逐漸意識內心嚮往的日子有著什麼樣的輪廓,隨著雛型成形,明白渴望與什麼樣的人相處,然而事與願違的命運總喜歡耗費漫長的時間,才讓人有機會得到那短暫、美好的平淡生活。

橫跨四十五年的光陰,在這段看似漫長卻須臾的時刻,兩位應當陌生的人因為戰爭交錯,他們的眼光和感觸因為畫作的至臻產生了共鳴,然而在真正的別離來臨之前,完全沒有意料人生在這短暫的幾日受到的影響有多麼深遠、雋永。

嚴格來說這本書文學性遠遠高於娛樂性,近乎沒有什麼起伏的情節使閱讀需要耗費更多的心力,一方面關於歷史和背景的未知,另一方面則是對於藝術品的懵懂,前前後後花了近一個月才讀完。

即使如此仍不可否認角色們的處世態度使人動容。大膽卻又細膩的品味義大利的美食、文化和人情,他們勇敢卻又膽怯的去愛著所有,無論是難以停留的摯友,還是未來得以遇見的熟識,一再的道別只把情感濃縮成回味無窮的期待,好奇下次的會面、期許下回的笑談。

優美的詞藻是書中不可多得的存在,完整的體現無法親眼所見的創作是如何活靈活現地藉由文字呈現。生活猶如一條河道,起伏不定、曲折難料,即使最後不是流入汪洋抑或乾涸蒸散,卻能滋潤行經的土地與居民,也許生活的美好在於留下多少的歡笑、和諧和滿足,剎那卻永恆的停駐在人們心中。

【書籍預告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吉娃娃 的頭像
    吉娃娃

    吉娃娃的觀點論(會有什麼好論點嗎!?)

    吉娃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