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偽裝得夠好,反社會者也能是洞察人性的心理學家,直到一個熟悉的血案現場、一個冷血殘虐的謎樣女孩,讓她棋逢敵手……
書名:似曾相弒 A Familiar Sight
作者:布莉安娜.拉布奇斯 Brianna Labuskes
譯者:李雅玲
出版社:臉譜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6月27日
【內容介紹】
我絞盡腦汁想要猜透葛蕾琴究竟是殺人凶手,或者只是不幸背負嫌疑。但有時候,最亮眼的角色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而是那些為了生存窮盡一切必要手段的人。——亞馬遜出版編輯推薦
一段驚悚駭人的旅程,適合渴望全心投入故事的讀者。——柯克斯書評
強勁的劇情,令人難忘的角色,成就了這本致勝之作。拉布奇斯筆下好書連連。——出版人週刊
「我搞砸了,」莉娜又說了一遍,她的聲音是那麼空洞,那麼虛弱,那麼不像莉娜。
「你得……你得幫我完成,好嗎?」
三十年前,一個遭利刃刺死的年輕女子與她八歲的姪女一起在自宅被警方發現,名叫葛蕾琴的小女孩眼神空洞地摸著屍體血淋淋的傷口,宣稱對凶案沒有任何記憶。負責偵辦此案的警探懷疑葛蕾琴就是殺人凶手,卻找不出合理的動機與證據,只能心懷警戒默默關注她的成長軌跡。
十分諷刺地,曾被懷疑為反社會人格者兼冷血凶手的葛蕾琴長大之後成了優秀的心理學家,專門研究人格障礙及暴力犯罪,還曾多次擔任警局顧問協助破案。
某天深夜,葛蕾琴收到她的律師朋友麗娜傳來一則謎樣的留言:「她跟你一樣。我搞砸了......薇奧拉是無辜的。」
薇奧拉是一名有精神病史和嚴重暴力傾向、被控弒母且毫無悔意的十三歲少女,連親生父親和弟弟都恨不得她早日遭到判刑監禁,麗娜卻自願擔任她的辯護律師。葛蕾琴聽到留言之後,旋即發現麗娜已經服藥過量身亡。
這段死前留言是無助的告解、還是精心設計的圈套?麗娜的死亡和薇奧拉的弒母罪嫌有什麼樣的關連?和葛蕾琴當年同樣置身殺人現場、同樣無動於衷的薇奧拉,是否真是冷血的凶手?唯有冷靜理智到近乎違反人性、又深諳異常人格心理的葛蕾琴能從薇奧拉虛實難分的狂妄言詞中拼湊出真相,但她必須同時面對警方對她的不信任,以及她自己心中對三十年前那樁命案的深深疑惑……
【試讀心得】
道德良知向來是身為你我生活的基本概念,遵從律法的命令,依循環境的期待,度過每分每秒,然而卻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並遵守。根據研究,一百人中的二十五人擁有潛在性的反社會性人格,平時不會失控但只要達到臨界點抑或一個意外,便可能觸發內心深處沉睡許久的癲狂。
從小爸媽便孜孜不倦的警告和提醒孩子們壞人的存在,於是我們睜大雙眼注意日常周遭,留意不懷好意的笑容、充滿詭計空洞的雙眼,因為直覺在腦中敲響警報要求遠離預見的危險,但在成長的過程中才意識到最可怕的是懂得用和藹笑容掩飾的衣冠禽獸。
作者特意以擁有反派英雄特質的葛蕾琴作為主角,深入平時身為被追緝方的犯罪心理,另類獨特的方式審閱和評論案件,追查的過程也不免猶疑所謂的正常是否被環境過度美化,而見證邪惡的同時似乎也能瞟見心中一隅中的惡意。
然而失常是需要勇氣直視,因為忽略與漠視遠比面對來的容易,唯有正視內心充滿病態的好奇,才能意識到那樣的行為與思緒不被世俗認同,才能加以矯正,一昧逃避只是替未來描繪出悲劇的輪廓。
巧妙地以過往的相遇、分離和談吐,一點一滴帶領所有人進入豪門背後迂迴的家族秘辛,諷刺指出結案的人倫悲劇背後充滿各種疑點,多數時刻最簡單答案就是結果,但在洞悉異常的人們眼中只是遊戲的首幕罷了。相較於整體而言故事有幾處的說服力稍顯不足,主因在不斷更換的回憶篇章中失焦,反推時甚至困惑角色動機太過牽強,但種種缺點在一再峰迴路轉的真相中得以接受。
最後有點可惜的事書中有太多的錯字、贅字與漏字出現,頻率多到想要裝作沒有都難的程度,期待續集能好一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