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犯與三個女人 Notes on an Execution善與惡只是我們對自己闡述的故事,只是為了證明我們還活著而創造的內容。沒有一個人會是全然良善的,也沒有一個人是邪惡至極。每個人都應該得到存活的機會,你不覺得嗎……?

書名:死刑犯與三個女人 Notes on an Execution
作者:丹妮亞.庫嘉夫卡 Danya Kukafka
譯者:江莉芬
出版社:臉譜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1月6日

【內容介紹】

庫嘉夫卡將一個殺人犯周圍的女性帶到幕前發聲,由此翻轉了連環謀殺驚悚故事的腳本——這套腳本公式正亟需我們持續予以反思。——《紐約時報》年度最佳推理小說選書講評

連環殺手安索.帕克的執刑時間正在倒數,他生命中的女人們也跟著他一起計時,並且尋思著:如果他擁有一段不同的人生,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更重要的是,如果他手下的被害人沒有失去生命,又會活出什麼樣貌?——CrimeReads網站年度選書講評

文筆優美、富含魔力,是一部緊湊到令人幾乎承受不住的驚悚小說。——梅根.亞伯特(《火宅之舞》作者)

一次深刻而震撼的閱讀體驗,挑戰我們去思考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刻所表現出的人性的意義。細膩生動的一個個角色故事宛如俄羅斯娃娃,逐一展現人們如何去愛、如何倖存。——艾希莉.歐娟(《在所有母親之間》作者)

這幅情感熾烈的畫像中是一群個性複雜立體的女性,被捲進連環殺手的生涯軌跡。《死刑犯與三個女人》富於同情而發人深省,審視了一種將男性殺手賦予浪漫色彩的文化,同時探索那些常遭忽略的女性被暴力犯罪所改變的人生。——布莉.貝內特(《消失的另一半》作者)

劇力萬鈞、意義重大、富於人性,充滿了對於悲劇的獨特檢視探討,最後卻讓讀者獲得意料之外的感受:希望。——《今日美國報》

庫嘉夫卡打造出的連環殺手毫無悔意,但是故事中的事件喚起讀者素樸的同理心、投入他生命的最終時刻,也讓人持續思索人性之惡以及惡行造成的毀滅。——《書單》

庫嘉夫卡帶來了這部大師級的驚悚小說,精湛地利用了第二人稱現在式的寫法以升高戲劇性,在結尾則將帕克的殺戮造成的後果明示得令人心痛。——《出版人週刊》

奪走三條人命仍逍遙法外的殺手,沉寂多年後為何再度作案、終於落網?
死刑前十二小時的逃獄計畫,是他的瘋狂幻想、或是最後的完美犯罪?
答案只有他生命中的這三個女人知曉——

倒數十二小時,一場死刑即將執行,死刑犯是安索・帕克,曾經謀殺三名少女卻逃過追捕,與大學時代的情人珍妮結婚後,度過多年守法而低調的平凡生活,然而愛妻最終同樣成了他的刀下亡魂,他年少時代的罪行也因為警方鍥而不捨的調查水落石出,一併將他送進了死囚牢房。

安索的律師仍在爭取上訴,但他將希望寄託在別處。他和生活單調苦悶的監獄女管理員透過互傳紙條建立曖昧感情,與她共謀逃獄;他相信對方將設計機會讓他在行刑前移監途中奪車逃逸,並把他珍視的哲學理論手稿安全帶出監獄保存——
從哲學系輟學的他從犯案期間到入獄之後,都不停撰寫著一套揉合了存在主義、平行宇宙與道德灰色地帶的論述,以之解釋世上的一切,包括他自己的殺戮犯行。

即使行刑時間愈來愈近,他只要躲進自己腦中的理論世界,就似乎仍有無限次可能機會回到作案前的一刻;透過第二人稱「你」的視角,讀者彷彿凝視他的內心深處,聽著他不斷探問:
「你」為何起意殺人?
「你」下手前是否可能有別的選擇?
「你」值得被原諒嗎?
「你」還能有第二次機會嗎?

但接續回答這些問題的不是安索本人,而是先後與他命運交會的「三個女人」——
在他幼兒時期不告而別的母親、珍妮死後留下的震驚悲痛的雙胞胎妹妹、和經過多年追蹤最後如願將他逮捕的女警,她們不是命喪安索手中的死者,生命卻仍因為他而永遠改變……

【試讀心得】

遭受謀殺的受害者們,他們的時間停在嚥下最後一口氣的剎那,留下心碎的家人以及再也無法描繪的將來,渴望正義的同時也納悶為何有人可以如此冷酷,殺人如麻的奪走別人的性命,分明都是有血有肉的凡夫俗女,為何可以痛下如此病態的殺手。

多數作品聚焦於死者或兇手身上,探討命喪前的各種舉動、字句和行為,抑或臆測哪位人物才是潛伏在人群中的惡魔,然而這本書大膽的捨棄過往稀鬆平常的套路,大膽深入自以為是的犯人心理闡述並合理化所有的行為,另一方面卻又細膩的把焦點放在與他擦身而過的陌生人、受害家屬和親人。

風格差異大相逕庭讓故事格外生動真實,同樣帶起心中的感慨與不適。對於痛失好友、女兒的生者來說,他們無法輕易地放下怨恨,卻又只能一再地反覆拒絕內心洶湧的情緒,好奇傷口是否真的能被時間治療到癒合,懷疑生活能否再度恢復少了那人的日常。

反之,咬文嚼字的死刑犯獨白閱讀起來有幾分生澀,畢竟難以進入他冠冕堂皇的思維,但藉由不同視角得以窺見匪夷所思的優越感背後原本可以消彌的陰暗,然而孩提時代的冷漠以及受損的情緒造就了不可挽回的決定。

這是本讀來五味雜陳的作品,明明應該不滿甚至埋怨安索,卻又因為他的遭遇感到不捨和可惜,假使當時有了不同的決定——母親回頭尋找兒子;報告可怕的動物屍體;提起半夜裡詭異的挖掘行為,是否就有機會拯救無辜的受害者,甚至更進一步的矯正失常。

但事情沒有往好的方面發展,反而探討該怎麼認清自己的錯,並努力地繼續好好活著,作者反其道而行討論救贖,無論好人與壞人,誰都需要被拯救與諒解,即使為使已晚。

幼年時期的創傷可以決定往後生活的走向,有人會努力從傷痛中找到辦法治療和極力避免同樣的經歷再現,同樣地有人深陷在那般的泥沼中,沒有足夠的資源和動力,持續的沉淪與墮落,直到死亡來臨才意識到原來人生其實也能有不同的面相。

【書籍預告片】

arrow
arrow

    吉娃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