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客製化自殺 The Good Samaritan
作者:約翰.馬爾斯 John Marrs
譯者:陳岳辰
出版社:春天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9月30日
【內容介紹】
有令人發毛的瘋子、錯綜複雜的陰謀暗算、充滿立體感的角色與曲折離奇的故事,《客製化自殺》是約翰.馬爾斯的拿手好戲!——書評網站「強迫症讀者」(complusive readers)
故事翻轉又快又猛,彷彿飛拳迎面襲來。半途驟然加速過彎,甩得我瞪大眼睛、應該連嘴巴也沒能合攏。我不想懸著心七上八下,卻又捨不得這麼好看的小說,懷著侷促矛盾越讀越快,盼望自己能逃離無可避免的結局。——書評網站「天人交戰」(Quiet Fury Books)
最具原創性且令人期待的驚悚作家。約翰.馬爾斯的書我一本都不會錯過!——賽門.柯尼克(Simon Kernick)
極為優秀的驚悚小說,讓人讀得五內如焚坐立難安,最適合漫長黑暗的冬夜。——書評網站「書人墨客」(Bookliterati)
翻轉再翻轉,看得我下巴掉到地上,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書評網站「愛書人的避風港」(A Haven for Book Lovers)
細膩深沉、直擊人心的驚悚小說。——書評網站「書多人不怪」(Excuse My Reading)
撥打到「終點線」的求助者需要希望,需要有人告訴他們生命值得過下去,但有少數不幸的求助者會遇上蘿菈。
蘿菈不想給他們希望,只想幫助他們去死。
四年半裡我總透過同扇窗望向北安普敦鎮中心連綿的屋頂,暗忖不知會是誰打來今天第一通被我接聽的電話。一般而言晚班比較精采,脆弱的心靈在夜幕降臨以後變得更敏感。沒了白天那些事情分散注意力,人會更清楚意識到生命多絕望。黑夜是敵人,也是他們求援的時刻。
理論上,我們接聽電話要保持一貫的同情、尊重和專業。藉由聆聽使對方感受自身價值,至於幫助、甚至喜愛打電話過來的人可就不切實際。一旦講起生活過得多糟,有些案例是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恨之處,也有些案例就好像看見過去的自己。我們偶爾想緊緊扣住對方,指甲嵌進去扎出血那種程度,就希望他們頭腦清醒些。也偶爾願意毫無批判,單純給對方可以倚靠的肩膀。
不過歸根究柢,在這兒擔任志工只有一個重點:提供能夠傾訴和發洩的地方。
但也有例外。我照自己的計畫走。
在自殺熱線當志工,最大的好處就是殺人不必負責。
決定成為連續殺人犯,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樂趣,還能留下歷史。
開始這個計畫是個人選擇,結束這個計畫也是出於自由意志。
這麼做是因為以前沒人做到過,也因為控制別人的存亡是至高無上的快感。
【閱讀心得】
世上最可怕的,莫非是包裝成善意的惡意。
因為無法辨識當中的好壞,只能一步步走向絕望的命運,當性命交付給一位全然陌生的旁人時,是如此危險卻又如此無謂,其一是肩負的責任多麼龐大,另一則是事後無論結果如何都不太會影響自身的生活。
通往地獄的道路充滿了良善,人們的掙扎是蘿拉的糧食,藉由這些求助者的徬徨,她病態的汲取生活中降臨於對話者的不幸,目的在哪隨著故事發展也會逐漸察覺到,一個人的瘋狂是沒有極限。
尤其是覺得自己正常的瘋子。
作者成功塑造出令人作嘔的角色,看著蘿拉猶如獅子般掌控獵物的生死,直到有人反擊才驚覺更可怕的作為尚未出現,如坐針氈是這本最好的寫照,因為不到最後,無法確定誰會倖存,誰會逃離圈套,誰又會死於非命。
爾後甚至開始套入失憶的元素,但讀來卻一點也不違和,甚至更加恐懼蘿拉的心病已經達到病入膏肓的程度,而她卻總能以人人稱羨的樣子出現,如此的友善與和藹,沒人應該相信她,但卻無法不信任她的問候。
這也是為何劇情急轉直下的讓人目瞪口呆,一直以為會有個更大的反擊出現,但她的癲狂無人能及,所幸作者沒有趨向快樂結局,當然閱讀時的確希冀正義彰顯,然而現實是盲目的,這也是為何這本書駭人的讓人愛不釋手。
仁慈的撒馬利亞人,即是原文書名的直譯,屬於基督教寓言中延伸為見義勇為的人,然而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前提下,誰有辦法真正確定對方的善意出於何處,更重要的是為何不給那些關愛的人多點信任和時間來理解自己。
自殺,從來不該是個選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