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想要的,就是成為一般人!

書名:不良品 My Name is Lucy Barton
作者:伊麗莎白.斯特勞特 Elizabeth Strout
譯者:張芸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9月29日

【內容介紹】

這部著作給予我們珍貴的情感財富,從最黑暗的苦難到最簡單的快樂。——《紐約時報》

讀這本小說,一直讓人想起海明威關於寫作的名言:寫你所知道最真實的句子。這應該也是伊麗莎白.斯特勞特的作品之所以深觸人心的原因。——《華爾街日報》

斯特勞特總是能將人們彼此珍愛的方式轉化為神祕深邃的文字,讓我們驚歎。——《芝加哥論壇報》

短短的故事,卻寫出了我們如何肩負重擔行走於人生,儘管大聲承認傷痛能夠減輕我們的苦楚,但我們卻總是無聲地承受著,期待有一天為這痛苦找到出口。——《華盛頓郵報》

主角露西的溫柔誠實,與丈夫的複雜關係,以及對母親缺點的細微反應,在在使這部小說巧妙地發揮了作用……這部作品就如同作者其他著作一樣,讓你從一道看似簡單的入口,漸漸走入越加迷人、撼動心神的情感世界裡。——《舊金山紀事報》

一本關於感情的簡短小說,尤其母女之間的感情雖然複雜,但也來得更直接、更撼人!它以一種如此不經意,如此純淨而深刻的風格喚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讀過它,必會難忘!——《新聞週刊》

在別人眼中,我們一家人都是長壞的不良品
而我們最大的期望,就是成為
一般人……

離我們家最近的,是一堆窮人家的破房子,但我們連那種房子也住不起,而是住在有段距離的玉米田邊的車庫裡。

別的小孩看到我們會捏著鼻子跑開,說我們臭死了。老師對姐姐說,沒有人窮得連肥皂都買不起。

我們常常在垃圾桶裡找吃的;還會在毫無預警的時候,突然被父母狂揍。
我們與世隔絕,沒有朋友,受人嘲笑,只能用懷疑的目光打量世界。

如今,我住在紐約,成了作家,十多年來再也沒見過任何家人。

沒想到就在我住院的那天,母親突然出現在我的病床邊,過去那一切惡夢,竟舖天蓋地向我猛力襲來……

從許久未見面的母女對話,引出了不堪的童年,對於父母愛意的質問……
那處處是瑕疵、千瘡百孔的困頓生活記憶,終究可能隨著歲月而消逝,然而留於我們心中的,卻是一陣陣更強烈的回擊:或許,我們誰都曾經是那個不良品。

【試讀心得】

夜深人靜的時候,回顧過往走得跌跌撞撞的曾經,思考著那些以前停留的原因,撇頭不看的決定和選擇,每一步都為現在的自己增加一分感慨和感謝,然而有時好奇的在於自己是否成長了?是否不再破碎了?但也許,抑或從來沒有人完整過……

每個人都渴望一個歸屬感,但有時環境無法給予那樣與生俱來的安全感;有時家庭無力給予那種快樂完善的擁有感,於是孩子們在異樣的眼光試著在沒有指引的前提下冒然向前,但目的地何時才會抵達,要多少的肯定才足夠幫助他們鼓勵自己和他人大同小異。

沒有人知道答案,透過媽媽的探訪,露西允許自己去一一審視過往的回憶和相處,同時反問心中的空虛感到底該怎麼去填補,她的家庭也許不是常見的模樣,但她仍有應得的親情陪伴她,然而人性總是貪婪,或者該說注意自己缺乏的勝過感激自己擁有的。一無所有的露西成為一位知名的作家,有著愉悅和諧的家庭,但過往的影子卻始終不曾消失。

每個人都很難不去愛自己的親人,因為這是天性同時也是需求,誰不想要被愛?明明一方面厭惡對方給予的全部,卻又無法輕易地去割捨,卑微的渴望那隻字片語的關愛,家人對於有些人來說是很複雜的存在,因此矛盾的思緒不禁使人納悶,究竟自己哪裏出了問題。

會不會……所謂的完整不過只是個好聽的形容詞罷了。我們在每一次的碎裂中,重新拼湊出新的自己,但絕不會和原先的一樣,這樣的周而復始下來,又有誰可以說自己不是不良品,然而我們太習慣注意到缺少的而不是已經獲得的,那些存留在心頭上的傷疤給予的不單是經歷,還是引領我們走向歸屬的指示。

arrow
arrow

    吉娃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