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不肖女,眾人眼中的好孩子。媽媽的乖女兒,眾人眼中的壞女孩。我是哪一個?

書名:媽媽的乖女兒 Good Me, Bad Me
作者:艾麗.蘭德 Ali Land
譯者:陳彥賓
出版社:尖端出版
出版日期:2019年5月7日

【內容介紹】

駭人的驚悚小說,刺激萬分……許久沒讀到這樣的好作品。──《時光邊緣的男人》作者麥特.海格

本書由蜜莉視角出發,其內心獨白十分生動而驚人。──《妳帶走的祕密》作者克蕾兒.道格拉斯

原創、引人入勝,一鳴驚人的處女作。──《我讓你走》作者克萊爾.麥金托

極度扣人心弦……從第一頁起就一頭栽入她的世界,難以自拔。──《鄰居家的上帝》作者喬安娜.坎儂

前十頁便讓我成了艾麗.蘭德的粉絲。本書不僅是部傑出的驚悚小說,更深刻描寫一位年輕女孩的心靈。這樣黑暗的劇情操作完美,使讀者無法自拔。──《騙過死神的女孩》作者茱麗亞.希伯林

深度探討先天及後天影響的驚悚故事,黑暗的劇情令人心驚肉跳,出色的小說。──《三人要守密,兩人得死去》作者莎拉.平柏羅

刺激而深刻,角色真實、情節生動……喜歡《漢娜的遺言》的讀者也會享受閱讀本書。──《圖書館雜誌》星級書評

節奏沉穩,絲絲入扣的劇情直搗內心深處。扣人心弦的心理驚悚小說,探索毀滅性的童年創傷。──《出版人週刊》星級書評

別有用心的敘述方式讓人著迷,與《列車上的女孩》不相上下。──《書單》

潛藏的恐懼為故事埋下伏筆,是最迷人的犯罪小說主題:連環女殺手……讀者將自投羅網,對劇情發展驚訝不已。狡慧、詭譎,無法把書放下。──《科克斯書評》

媲美《列車上的女孩》及《控制》……這部心理驚悚作品來勢洶洶。──《英國柯夢波丹》

令人惴惴不安,從第一頁就抓住讀者的注意力。──《衛報》

異色的驚世駭俗之作,絕對是您下一本要讀的書。──英國《太陽報》

故事精采絕倫,連環殺手即將受審,其年僅十五的女兒要出庭作證,故事緊張又難忘……讓人不斷思考、談論,並推薦給你認識的每個人。──《Heat》雜誌

彷彿被強力膠黏住般,愛不釋手。──《星期日快報》

令人坐立難安……曾為精神科護士,艾麗.蘭德對主角蜜莉的描寫真實感實足。──《紐約時報》

下一個吉莉安.弗琳(《控制》)、珀拉.霍金斯(《列車上的女孩》)或露絲.魏爾(《10號艙房的女人》),就是艾麗.蘭德。──CriminalElement.com

令人著迷不已的驚悚小說。──Today.com

本書讓人既心痛又驚嘆。──書架情報網

文筆明確而直接,但也有種沉靜的優雅,彷彿在演奏樂曲……緊張的氣氛一路到底,使我放不下書,一直讀到凌晨。──線上書評雜誌《Book Browse》

令人再三回味的驚悚小說。──書評網Book Page

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將刺激你的神經。──雜誌《Redbook》

女主角與《龍紋身的女孩》中的莉絲.莎蘭德有許多共通點……你將從頭到尾沉迷其中。──藝術文學評論線上雜誌《Open Letters Monthly》

她的媽媽,專殺幼童。原本下定決心洗清過去的她,才發現為時已晚。
──「我會不會,變得跟媽媽一樣?」

每個女兒身上,都有母親的影子。
人性若本善,犯罪基因會不會遺傳?

我是安妮,也是蜜莉
我的母親是連續殺人犯,又名「彼得潘殺人魔」。媽媽犯下的罪行,不可饒恕。看似有了新父母、新生活的我,卻覺得邪惡蠢蠢欲動。

我是乖女兒,是嗎?
我是壞女兒,對誰來說?

流在媽媽體內的血液,也流在我身上。
我很好奇,我會不會變得跟她一樣。
媽媽教我的,我都沒有忘記。
我要比媽媽 更 厲 害。

妳的孩子,永遠都是妳的孩子。

【閱讀心得】

假設可以根除邪惡,誰想要成為壞人成為社會制裁的對象。

書籍分類是驚悚懸疑,但讀來有幾分《我,專獵殺手》(I Hunt Killers)的氛圍。殺人如麻的家長,至始至終陪在一旁耳濡目染的孩童,他們教育骨肉的內容不是要有禮貌、不准搗蛋,他們要求的是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洞悉人們的脆弱,然後惡意的去玩弄,直到決定奪去性命,不然每個生命都是挑戰,都是一場血腥的遊戲。

兩者同樣談論,所謂的邪惡是否和基因一樣無法割捨。告發了連續殺害九位孩童的彼得潘殺人魔,眾人以為安妮/蜜莉要擔心的是外界的輿論還有社會異樣的眼光,不過只有她知道自己必須贏得這場由母親起頭的殺人遊戲,還有什麼真相尚未說出,為何要葬送了九條無辜的性命才肯報案,太多太多的謎團,全部取決於安妮/蜜莉怎麼看待自己,身為好人的她還是壞人的她,何者才是真實存在的少女。

她的選擇定義了不單是本身,還有那晚的實情。她可以是媽媽的乖女兒,但要怎麼樣才會成為壞女兒呢?還是要怎麼隱藏,大家才只會看到好的一面。作者利用校園同儕間的惡意,加上過往的陰霾和記憶,步步的營造出曖昧不清的界線,起初的良知最終仍被慾念染化成罪惡,或許善惡皆存心中,但唯有面對分歧的道路時,才得看清自己站在何處。

你的孩子終究是你的孩子,但就算是在小的孩童,他們依舊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需要被保護、疼愛和教育。保護他們的同時告誡外在的險惡;疼愛他們的當下提醒自愛的意義;教育他們的即使分辨善惡的重要,孩子猶如清澈的池水,給予什麼就會變成什麼色澤的池水。

只是面對無法挽回的時間,孩子終究會成長茁壯,之後的道路他們必須自行處理,去應對社會中的各種誘惑,所謂的好壞還是人們去定義出來的,或許他人眼中的善即是你眼中的惡。

縱使最後成了父母的乖子女,但在人們眼中,好的?壞的?自有它的分寸存在,只是所謂的黑白從來不是那麼的清楚仔細。

【書籍預告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吉娃娃 的頭像
    吉娃娃

    吉娃娃的觀點論(會有什麼好論點嗎!?)

    吉娃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