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這麼年少的歲月, 才敢愛得如此無私,並對愛的危險一無所知。
書名:少年蒙歌 Young Mungo
作者:道格拉斯.史都華 Douglas Stuart
譯者:章晉唯
出版社:麥田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5月2日
【內容介紹】
《少年蒙歌》展現出史都華是個天才。……這是一段被可怕暴力打斷的羅曼史。作者如詩的散文完美地捕捉了這個英俊男孩的靈魂。史都華很快證明了自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驚悚作家——他將懸念的弦拉得非常緊,同時仍然敏感地探索這個柔軟青少年試圖理解性取向的困惑。……但即使史都華將這些時間線畫在一起,他仍為蒙歌的未來創造了一點空間,為這個充滿活力的年輕人保留了一點仁慈。——《華盛頓郵報》
這是一個經典的狄更斯式故事:不受歡迎的小伙子,希望得到更好的東西,捲入了更巨大的暴力事件,被迫在對生活寄望和擺在他面前的現實之間做出選擇。……這本小說將割傷你,然後用繃帶包紮你。——《洛杉磯時報》
一九八○年代格拉斯哥再次成為了《少年蒙歌》的故事背景,隨之而來的是那個時代的暴力、宗教部落主義、經濟蕭條、頑固的忠誠和宿命論的幽默,都表達在格拉斯哥以方言呈現的歪曲詩意中。《少年蒙歌》中精心設計的故事情節有目的地發展並爆炸性地融合在一起,將所有的恐怖和悲愴置於一種更緊湊、更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中——也就是說,本書展現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進步,來自一位已有成就的作者。——《華爾街日報》
《少年蒙歌》連接了史都華早期小說的故事宇宙。史都華的文字很優美……這部小說傳達了一種包羅萬象的地方感,部分原因在於其對話的機智和音樂性。——《紐約時報》書評
《少年蒙歌》是一部比其前作更優秀的小說,提供了許多相同的閱讀樂趣,但敘事方式更加穩健,散文把握更加精細。有些句子閃閃發光,使人們反覆閱讀,因為它們的美麗和真實。……他語言中對性和大自然的描述有力、令人回味,且毫不刻意;他將讀者與他筆下角色的生活聯繫在一起,即使是最殘酷和自私的家庭成員也不知何故不僅可以原諒,還顯得很可愛。我抽泣著讀完《親愛的夏吉‧班恩》,又因為《少年蒙歌》的結局哭泣,故事終章的必然性只加劇了悲劇感。如果第一部小說顯示史都華是一位前途無量的小說家,那麼這部作品證實了他是一個驚人的天才。——《衛報》
作者的兩部小說都描繪了家庭生活的殘酷和幽閉恐懼所喚起的不安。它們提供了一個精緻、充滿細節的世界:如果調香師想要將後柴契爾時代的格拉斯哥的氣味裝瓶,所有必要的成分都可以在史都華對香腸油脂、果味強化葡萄酒、鴿子糞便和染髮劑中找到,這是《少年蒙歌》的瘋狂偉大。——《紐約時報》
豐饒之作。就像狄更斯的小說一樣,它具有廣闊而嚴肅的道德視野,同時又非常有趣。——《泰晤士報》
史都華靈巧、抒情的文體,以及蒙歌尚存的一線希望,讓讀者不斷翻頁。——《經濟學人》
作品設定於一九九○年代的街區。 你不會認為你會渴望回到這些嚴酷、貧困的環境,但這位作者再次創造了如此生動的人物,如此令人心碎的困境,以及如此精采的對話,以至於整個事情就像吸塵器一樣吸著你。……浪漫的、恐怖的、殘酷的、溫柔的,最後卻仍是是偷偷摸摸地充滿希望。多麼棒的作家啊。——科克斯評論(星級評論)
布克獎得主史都華在第二部作品中,詳細描述了一個青少年在後柴契爾時代於格拉斯哥北部的艱難生活。史都華的寫作是一流的。他是一個太優秀的講故事的人,故事彷彿不願止息於一個感傷的結局,最後一幕將讓讀者大吃一驚。這故事充滿讓人難以忍受的悲傷,讀者將會更珍惜作者創造出來的角色。本書是擊在心口的一記重拳。——《出版者週刊》
灼熱而華麗。本書描繪了一個年輕的同性戀男孩試圖在一個需要遵守社會和性別規則的時空背景下做真實的自己。史都華的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存在貧困、社會經濟不平等或階級鬥爭的地方,悲劇幾乎無處不在。但故事又總是發生在一個人們無法想像更美好生活的地方。——《書單》
很少有小說能像《少年蒙歌》這樣大膽而令人心痛,它描繪了一個十幾歲的男孩,他在家庭功能失調、社區嚴重衝突和真正可怕的成年人掠奪中找到了愛情。生動且情緒強烈,這部熾熱的小說是對邊緣人故事經典不可或缺的補充。——《女孩、女人、其他人》作者,布克獎得主柏娜汀.埃瓦里斯托
他們疼愛他好看的臉蛋,仰賴他聖人般的溫柔,卻又要他仿效城裡其他男孩,成為夜裡上街鬥毆的男子漢。
只有那個金髮少年,在無人聞問的時刻,明白他的困惑,傾聽他的靈魂……
他們分屬城裡壁壘分明的不同家族,本不該往來,卻因為同樣的孤獨寂寞,漸漸有了交集。
蒙歌總擔憂著時常離家的母親,詹姆斯獨居的家中也只有寂寥冷清。
兩個少年避開鄰里的眼光,在小小的鴿舍互吐心事,生活有了撫慰,心靈有了依靠,那些無人知曉的午後與夜晚裡,兩人愈靠愈近,最終發現他們應該相擁。
然而,那個夜晚在湖邊發生的事,卻永遠改變了蒙歌,這個人們總說「溫柔得像守護這座城市的聖人」的少年。
水中少年自此不再天真,知道了什麼是恨,什麼是惡,也因此領悟:為了愛,他必須知道自己是誰,必須走上這條殘酷的回家之路……
成長必然是如此劇烈嗎?不顧一切投身欲望,會不會讓自己粉身碎骨?只想相愛的兩個少年,能否找到他們的容身之處?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叫蒙歌的少年。
他愛得無畏,夢得膽怯,即便遍體鱗傷,仍全心全意接納這個殘酷世界。
【閱讀心得】
對於失能家庭的孩子而言,成長中獲得的愛不僅稀少甚至扭曲,懵懂無知的依附在病態的相處關係,竭盡所能地汲取生活中匱乏的關懷與體貼,卻忘了一段健康、正常的相處是建立在自愛身上,而不是委屈求全的放低姿態迎合環境要求或滿足家人期望去愛。
愛很複雜,卻能單純直白地影響所有的言行舉止。對錯在一次次的心碎中找到出路,有些人經歷失戀才意識到內心的寂寞何在,有些則是一再的重島覆轍,只因不願正視空虛的自我是無法單以他者的體溫填滿。
觀念保守的年代中想要自由的愛是種罪惡,那些勇敢追求的情人們被社會嚴厲批判,尤其生活在不健全的環境,應當教育孩童的母親內心卻是始終長不大的幼稚少女。看似充滿悲劇色彩的設定,勢必會見證所有可預期的殘酷,背叛、欺瞞、漠視和侵犯……作者卻利用時間背景穿插緩和了無可避免的衝突,默默地敘述每位角色內心澎湃的情感。
無論是懲兇鬥狠的叫囂廝殺,還是偷偷摸摸的地下戀情,都強烈的展現心中的情緒,是與非因為身分而有了結果,同時藉由少年的困惑與寂寞,他的感觸是對於世間的提問,唯一能給予解答的只有時間,只有當真正的面臨抉擇,真正的遭遇傷害,才會意識到原來所謂的愛不是一再的付出。
沒有任何一段感情,值得毫無保留的掏空自我付出,任何情感是需要交流與來往,貪婪地索取和裝傻只是在考驗對方的包容極限何在,然而卻不是所有人都懂得箇中道理。
直到再次相遇,命運給了男孩一個充滿綺麗的選擇——未來充滿變數,過去已成定局,唯有當下成就所有可能,沒有道盡的結尾成了最完美的回應。
有時把自我放在第一順位必沒有錯,因為在愛別人之前,人總是要學會如何好好愛自己的瑕疵和真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