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所不談,我們都孤單寂寞。他是世上對我最好的人,他是我幻想中的朋友……

書名:幻想中的朋友 Imaginary Friend
作者:史蒂芬.切波斯基 Stephen Chbosky
譯者:陳芙陽
出版社:皇冠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8月31日

【內容介紹】

就像《壁花男孩》一樣,《幻想中的朋友》表達一個想法,不管曾經置身怎樣的黑暗,見識過怎樣黑暗的事,所有人事物都可以得到救贖。而切波斯基最驚人和讓人大笑的天才是,他把這樣的智慧見解,藏身在一本精彩有趣的驚悚小說之中。以真實的史蒂芬.切波斯基風格,他同時提供了麥麩和甜甜圈,給予精神啟迪及恐怖。我不知道他是怎麼辦到的,但他就是做到了。這是一本大師之作!──知名演員、維權人士/艾瑪.華森

如果《幻想中的朋友》的前五十頁還沒有打動你,可就要好好去檢查一下你的驚奇感!──紐約時報暢銷書《龍鱗焰火》作者/喬.希爾

在暢銷名著《壁花男孩》問世二十後,本書是史蒂芬.切波斯基重磅重返的野心之作……以多重的敘述視角,將恐怖小說、童話故事與(改寫的)聖經巧妙融合……切波斯基最厲害所在,就是將這本極致的恐怖小說,化為一個令人振奮的故事。這是一本關於死亡、宿命、救贖與力量的作品,也代表波切斯基對人類持續的關心。──紐約時報

史詩般的恐怖小說!它雄心勃勃,讓人一翻開就放不了手!……本書不僅跨越了恐怖小說的境界,更進化到觸及心理層面問題、與類歌劇並駕齊驅的經典地位!……《幻想中的朋友》這本書光茫閃耀!遠超乎它所屬範疇所給人的期望!──匹茲堡郵報

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就連史蒂芬.金也會倍感驕傲……閱讀時請確認一下,沒有人躲在你的椅子後面――這就是一個好故事、一部精采恐怖小說的本質所在。喜歡恐怖與驚悚的讀者,這本書定會滿足你的渴望!──寇克斯評論

如果你以前讀過《壁花男孩》,那麼絕不能錯過這本怪異又超現實的驚悚故事……當凱特和克利斯多夫開始為自己的生命而戰時,你也將陷入一場惡與善的鬥爭!──《好管家》雜誌

《幻想中的朋友》是一部全方位、內容實在的恐怖小說,也是近年來最棒也最具雄心的小說之一……書中也同時體現了《壁花男孩》中所具有的潛在敏感性格特徵,特別是刻畫善良的人物,如何努力從個人的悲劇中恢復。而最令人印人深刻的地方是,波切斯基自信地運用其複雜敘事中的各種奇幻元素……這是一部深具意義,並充滿人性的故事!──華盛頓郵報

一部令人敬畏的傑出野心之作,打破恐怖小說的限界,以其意義遠大的文字,形成史詩巨著!──紐約時報暢銷書《聖者之物》共同作者/林肯.柴爾德

是我許久以來,所讀過最為駭人的故事。富有深厚的感情與靈魂,讓人愛上書中各個角色,他們因此與你同在,始終縈繞心頭!──紐約時報暢銷書《奇蹟男孩》作者/R.J.帕拉秋

《幻想中的朋友》讓我想起二十年前發現史蒂芬.金經典作品的情景,卻又是透過極其獨特的切波斯基風格。長篇巨著,每一個字都值得等待!──紐約時報暢銷書《人生複本》作者/布萊克.克勞奇

難以釋手的卓越作品,史蒂芬.切波斯基的文筆結合了心靈和情感,使他的小說充滿史蒂芬.金式的恐怖顫慄!書頁簡直像自動翻頁!──紐約時報暢銷書《匿名女子》作者/奎兒.漢德瑞克、莎拉.佩卡寧

使人入迷的驚悚小說,帶著激進的同理心,而讓切波斯基的作品如此特別!──紐約時報暢銷書《生命中的美好缺憾》作者/約翰.葛林

龐大史詩般的恐怖小說,回首傾聽了一九七○年代那黃金時代的經典之作!──紐約時報暢銷書《惡意》作者/丹.卓恩

怪事發生時,克利斯多夫和他的媽媽凱特已在磨林坊小鎮待了一個星期。當時他們為了逃離凱特的家暴男友連夜出走,來到這座純樸的小鎮。這裡雖然隱密但也有些怪異,克利斯多夫發現天上總有一朵帶著笑容的雲跟著他,奇怪的是,其他人竟都渾然不覺,只有他才看得見。

雲朵的笑容帶給他一種安全感,看它飄在空中,巨大得宛如遮蔽了一切,也將克利斯多夫心中的寂寞一掃而空。他跟雲朵說話,遠方就傳來隆隆的雷聲;他要天空放晴,雲朵立刻就讓雨停;他向雲朵眨眼,雲也俏皮地做出鬼臉。克利斯多夫很想告訴媽媽關於雲朵的事,卻又害怕被當成瘋子,於是就悄悄地與那朵雲成為了好朋友。

這天,克利斯多夫又和雲朵玩起了下雨的遊戲,但雨停之後,雲朵竟然頭也不回地飄走,留下他孤伶伶一人。克利斯多夫忍不住跟著它走,他們跨過球場,穿越公路,遠離市區,來到被籬笆隔絕的樹林。

看著「禁止入內」的警告牌,克利斯多夫停住了腳步,但在四周徘徊的雲朵再次對他露出了笑臉,克利斯多夫也像被催眠般泛起微笑,踏上覆滿泥土的小徑,進入了深不見底的黑暗。

整整六天,克利斯多夫就這樣消失了蹤影……

【試讀心得】

成長時期我們總會幻想出天馬行空的劇情,那時候想像力真的就是自己專屬的超能力,世界似乎就在手心裡,所有的夢魘、痛苦都只是一時片刻,但殘酷的地方在於有些孩子他們一出生就被奪去了正常的可能性,只能在拳頭下、暴力中和憎恨間苟活,並試著長大對抗這不曾給予同情的社會。

書中結合聖經以及現實,共譜出一段驚悚、鬼魅的成長物語。閱讀有幾分史蒂芬.金《牠》一書的影子,孩子們對抗潛伏在陰影中的邪惡,但故事更加著重於心態——關於信仰、家庭還有婚姻。

我們相信努力就有機會獲得美好的日子、相信只要去愛就能得到同等的情感、相信只要跌到谷底勢必能否極泰來,然而生活中的每個挫折都是嚴峻的考驗,慢慢地原先的堅信開始弱化,逐漸對於誘惑屈服、逐漸投向慾望沉淪,到底上天給予的折磨是否有停止的一刻,懷疑的同時惡意開始孳生,對於社會的不公、命運的殘忍還有牠人的自私。

作者利用許多人孩提時代腦海幻想的朋友作為寓意,應證長大時後所處的環境,我們自認是朋友的對象也許隱藏什麼動機,也許起初的友善和給予不過是營造出的假象,俗話說的好:地獄的路都是由善意鋪行。所以學會判斷是無論大人孩子都必須學習的課題,而這門課沒有鐘響的一刻,因為世界上的太多太多道貌岸然的人士,他們不過是在自己眼中扮演正義的一方,不在乎自己是否成了他人眼裡的反派,畢竟別人的喜怒哀樂與他們無關。

善惡之間不該那麼輕易的定義,如同書中的角色們,也許在學校他們是霸凌者,但他們在家庭卻受到難以想像的虐待,當然冤冤相報的因果眾人皆知,但當沒有人可以逃離或是提醒他們有一絲機會逃離這樣的循環,他們又能如何了解到生命中的有些美好是需要去掙扎獲得的。

雖然作者創作出一本有著聖經色彩的奇幻驚悚冒險故事,但即使不熟的讀者也能被人物之間的情誼感動,母子之間的影響、手足之間的扶持,和伴侶之間的體諒,無論大小人們都能看到自己一點影子身在其中,而面對心中過往的黑影時,逃避是人之常情,該如何去擁抱並且去向往後的光明邁進,是比投降還要困難的舉動,但那樣做才是原諒自己的不二法門。

誰都希望成為某個人,甚至是自己的救世主,但必須領悟有時候那樣的身分和職責不屬於自己,孩子們希望父母永遠保護自己,卻不是每對家長都能符合其職,父母們希望孩子永遠感謝自己,卻不是每位孩子都能回應期待,這時也許應當放下或是求助他人,因為幻想終究是虛無飄渺的,對於現實需要的是更多的行動而不是假想。

大人們都希望孩子們能盡量保持純真的心態,認定社會是遍地的美好與和諧,畢竟為何要戳破那麼完美泡泡呢?難道只是為了他們提早看見世界地醜陋,透過孩子們童言童語的對話、角度還有恐懼,看見童話裡的幸福快樂、半夜裡的耶誕老人,不過只是黃粱一夢罷了,但真正重要的是教導孩子們怎麼在現實中用正確的方式去接受和理解。

【書籍預告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吉娃娃 的頭像
    吉娃娃

    吉娃娃的觀點論(會有什麼好論點嗎!?)

    吉娃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