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麼樣的處境,會讓人覺得抱持希望是比發現真相更糟的折磨?

書名:消失的女孩 Close to Home
作者:卡拉.韓特 Cara Hunter
譯者:盧相如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8年11月3日

【內容介紹】

韓特展現高超的技巧,故事極具張力,讀者一路猜測,直到最後一刻。--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這部精心撰寫的心理劇將讓你猜到最後。--圖書報導者(Book Reporter)

有如迷宮般、扣人心弦的故事。--伊恩.藍欽(Ian Rankin),紐約時報「雷博思探長」系列暢銷書作家

《消失的女孩》讓人沉浸其中無法自拔,被扯入失蹤兒童的搜尋事件核心,而結局是如此出人意料。--愛瑪.卡瓦納(Emma Kavanagh),《隕落之後》(After We Fall)作者

令人讚嘆、快節奏且驚險刺激,是我讀過最好的犯罪驚悚小說之一!扣人心弦的情節與高品質寫作能力的結合,只能說完美!--凱瑟琳.克羅夫特(Kathryn Croft),《沒有過去的女孩》(The Girl with No Past)及《當你沉睡時》(While You Were Sleeping)作者

出色的人物、引人入勝的故事、無法預知的結局。--瑪麗卡‧科博爾德(Marika Cobbold),《冰凍之音》(Frozen Music)作者

《消失的女孩》劇情緊湊、絕無冷場……最後的轉折真是神來一筆……獨特、現代的敘述方式,為新一代的犯罪小說作家樹立標準……上一次讓我感覺如此振奮的作品是《該死之人》(A Kind Worth Killing)。--約翰.馬爾斯(John Marrs),《當你消失時》(When You Disappeared )、《唯一》(The One)作者

這本書有鉤子,一旦開始閱讀,就別想做別的事。--阿黛爾.格拉斯(Adèle Geras),《特洛伊》(Troy)作者

(我)一鼓作氣讀完了《消失的女孩》!這部作品也寫得太好,毛骨悚然、急轉直下。--努拉.埃爾伍德(Nuala Ellwood),《姊姊的骸骨》(My Sisters Bones)作者

當一切證據排除了各種可能性,卻無法朝真實邁進時,所謂的「凶手」是否只是良心的替罪罪羊?

八歲的黛西‧梅森在自家舉辦的煙火派對中失蹤,當天有諸多賓客,每個人都說這是個歡樂的派對、宜人的夜晚,卻沒有任何一個人目擊是誰帶走了她。

滿口喊著「錯不在我」的母親雪柔看似只在乎外人觀感,企圖表現合宜、高貴的一面。發現女兒失蹤後,她還記掛著要將家裡整理得井然有序,不讓外人看見髒亂的一面。而當警方要求進屋調查取證,她更是斷然拒絕,因為「他們沒有做錯事,不想被監視」。

聲淚俱下的父親貝瑞目光飄忽、言詞閃爍、舉止行為難以捉摸,口口聲聲盼望警方早點找出犯人,將他的小公主帶回身邊,卻在警方準備召開記者會,呼籲大眾協尋小女孩時,質疑此舉是否有其必要,似乎極力避免在大眾面前曝光。

十歲的哥哥李歐總是穿著寬大的衣服,額前長長的劉海遮住他的眼睛,令人看不清他的眼神。與父母一同接受警方問話時,他心事重重、若有所思。

一家人詭譎的反應啟人疑竇,致使媒體競相追逐,網路公審熱絡。

警方隔離偵訊梅森一家、四處走訪,試圖抽絲剝繭,卻有如身陷迷霧中。黛西的同學和老師對她的評價、黛西的朋友對貝瑞及雪柔的惡評、黛西與父親的關係,以及和母親之間的微妙距離……種種旁敲側擊的線索,令案情陷入膠著,遲遲無法有突破性的進展。

媒體對這起事件的關注與日俱增,網路耳語、各式傳言甚囂塵上,推特、臉書、主流媒體的報導究竟是在協助調查,還是妄自揣測,讓無辜之人無端遭罪?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黛西究竟是生是死、她的父母兄長又各自隱藏了什麼祕密……

【試讀心得】

一樣米養百樣人,成千上萬的家庭,有著各式各樣的組成模式,附帶的複雜的情感,憎恨、溫暖、悲傷或是關愛等情緒,沒有人可以確切的說出所謂的家該有怎麼樣的面貌,或許有時候家庭不是用關懷去凝聚,而是用欺瞞和秘密去慢慢推疊、偽裝出眾人希冀的幸福美滿。

藉由鄰家女童黛西的失蹤,慢慢地挖出父母個子努力隱瞞的過往和秘密,同時見證原來所謂的父愛和母愛,從來不是取之不盡,原先的純淨隨著時間凋零和腐化,留下的是怒罵和冷漠的相處,最後家庭和孩子成了最無辜的犧牲品。

作者敏感的探討親子間的分寸,如何拿捏和索取才不會過分冷淡和溺愛,其中的界線有相當困難的去說清,尤其是被人們開始用放大鏡檢視的時候,透過家庭觸及的不單是校園生活,還有虛擬的網路世界,言論的壓迫和網友的盲目,形成的是一股難以抗衡的新力量,無名卻強而有力的無所遁形,言論自由不過一旦善惡成了討論的問題,那麼一字一句皆有可能被人操弄。

同時去說出手足間的嫉妒和較勁,為了獲得較多的注意和關懷會怎麼樣去努力,甚至是去傷害彼此,後者是比較病態的展現較難看見,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出現,只是對於作者讓一位只有八歲的女童如此的任性和頑固,其實並未有太多的說服力,自私到傷害了原生家庭,原因可能來自母親雪柔的嚴厲或是父親貝瑞的謊言,實情很難確定的當下,也造就了其實孩子們是不容小覷的存在。

他們純真的外表,沒有經過世界的洗鍊,於是即使是芝麻綠豆的小事在他們眼中都有可能是核彈爆發的威力,嚴肅和執著對待著熟悉的事物,卻發現原來自己的世界是建設於虛偽的基礎之上,如果作者能將年齡調高或許能增加更多震撼,不過尾聲的補充或許也說明了做出這些舉動的必要,於是動機完整的呈現,只是當中更多的巧合出現了,圓了那些可能被發現的謊言。

辦案的警督失去了孩子,他們仍舊努力地去應付傷痛,不簡單卻努力的支撐彼此,難受但生活依舊要繼續,時間永遠無法回溯,敏銳地去呼應兩者遭受悲劇的家長是各自怎麼樣去應對事後的衝擊。

曲折迂迴確實可以拿來形容黛西的失蹤謀殺案件,但更仔細地剖析便會見識到,原來家庭的生成可以溫馨卻也能同時的駭人,面對家庭的變革,彼此應該是相互扶持,而不是針鋒相對,更重要的是不能忽略任何一位。

【書籍預告片】

arrow
arrow

    吉娃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