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已的放手算不算心狠?不記得的失去算不算失去?

書名:遠山的回音 And the Mountains Echoed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 Khaled Hosseini
譯者:李靜宜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1月22日

【內容介紹】

Amazon:是一位說大師級的說書人所做的大師級作品。

紐約時報:比《追風箏的孩子》更流暢也更具企圖心。比《燦爛千陽》在敘事上更複雜而有層次。

O雜誌:動人之作……問出了一個難以回答的好問題:愛,有沒有界線?

BookBrowse:胡賽尼以慈悲之心切取人生的各種切片,以表裡、層次與複雜度敘述了人世的不完美。

娛樂周刊:一直讀到最後……這才恍然大悟,發現這位作者達到了什麼樣的成就。

華盛頓郵報:把這本書送上暢銷排行榜吧。

《追風箏的孩子》胡賽尼回來了。呼喚著,等待,總有一天會響起的回音

《遠 山的回音》這次依然從胡賽尼擅長的手足之情出發,但透過九個篇章,描述一對自幼失散、感情深厚的兄妹——阿布杜拉和帕麗——如何經過漫長的半個世 紀,彼此惦念、尋找,而橫跨半個地球、四個國家(阿富汗、美國、法國及希臘),影響數個家族的動人尋根故事;一如讀者所說:「每個角色就像一只只的風箏, 帶著希望和夢想飛往喀布爾、巴黎、舊金山、希臘……」

故 事的一開始,是另一個故事。阿富汗鄉間有一個會拐走小孩的魔怪傳說,傷心的父親千山萬水尋找失蹤的愛子,卻發現所有被魔怪抓來的孩子,都活在一個美好的地方,不愁吃穿、沒有病苦。魔怪問這位父親:如果你把孩子帶回去,能給他更好的生活嗎?你能讓你的孩子脫離貧窮、活著長大成人?

這 是一個無比揪心的決定,而說完這個睡前故事的父親,隔天帶著一對兒女來到喀布爾;他們不知道的是,這故事只是一段漫長分離的序曲:隨著養母遠赴巴黎 的小女孩帕麗,遺忘了如父的長兄阿布杜拉;失去小妹的哥哥輾轉在美國落地生根,隨著阿富汗陷入漫天烽火,斷了尋回小妹的希望,只為女兒取了與妹妹同樣的名 字……

小 說的敘述從此展開,人與人之間纏繞的命運與命定,就像回音在群山間回盪,從一對在阿富汗相守一生、不離不棄的主僕,傳到至喀布爾行醫的希臘整形醫 師,透過已故的美麗女詩人、背叛雙胞胎姊妹的母親、對父親失去信仰的阿富汗小男孩、愧疚的美籍阿富汗裔醫師……回音帶著他們想到家也想回家。

關 於新作,胡賽尼想對讀者說:「我的前兩本書是關於父親與母親,這一本十分不同,這是關於一代傳一代的家庭故事,手足之間的友愛及背叛、以及如何從彼 此傷害後,找尋犧牲奉性的動人光芒。」我們終於可以看到本世紀最有才華的作者之一,交出他更撼動人心的完美傑作:《遠山的回音》 。

【閱讀心得】

九篇故事,述說著是每個家庭都可能擁有的故事,幸福的代價、美好的真相、承諾的勇氣等等,看著書中的九篇故事,每本篇故事起初所喊出的呼喚,都以不同的回音被自己或是他人聽見,悲傷、感謝、遺憾、遺忘、承受,而也不是都以聲音的方式呈現,也有可能是話語、信紙、動作等等。

人物雖說有點眾多,但只要費點心思去記得就能釐清之間的關係,若還是無法分辨其中的關聯,前頁也有標示清楚關係圖。每當我翻到前頁看所登場的人物時,我都會 有種感慨,人與人之間竟能擁有那麼多的故事,而那些看似毫無交集的故事,卻在人與人微妙的關係之中相互串連著,打破種族的隔閡、縮短國與國的距離、無視已逝去的 時間,像是接龍般串起一段用一段動人的故事。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應該是第三章,無論是姐妹、兄妹、兄弟、姊弟之間,必定會有人活在另一人的陰影之下,較優越的那人當然不知自己的個性已成同輩親人的負擔,若是有機會,對方是否會拋下這負擔,一走了之呢?

我印象深刻的點在於我就像書中的人,只不過我是讓親人產生陰影的始作俑者,但我認為我相當地平庸,沒什麼好可以說嘴,而我卻讓自己的親人有這種想法,我想要 檢討,但我又不知該從何開始,那種五味雜陳的感覺令人厭煩,或許這樣說很自戀,可是我真的無法釐清自己何處較為優越,而我無法依靠別人得知這點,因為唯有 自己才能讓遮擋的光線,照射到身處陰影的人;唯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

每個人都有他動人、悲傷、難堪、愉悅的故事,我們背負自己的故事時,同時也成為他人的聆聽及閱覽者,我們的使命就是將故事傳承下去,連同自己的故事傳給後 人,就如同山中的飄蕩的回音,沒有人可以保證能否立即聽見回音,但可以確定未來有天,回音會回到原處,即使人事全非,但那份感動仍存在音頻之中,餘音繞樑 於後人的內心之中。

【書籍訪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吉娃娃 的頭像
    吉娃娃

    吉娃娃的觀點論(會有什麼好論點嗎!?)

    吉娃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