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的少女在零下40度,沒有電的圍城中,每天吃的食物不到這本書的1/6重。

書名:留下我悲傷的故事 Блокадный дневник
作者:蓮娜.穆希娜 Lena Mukhina Лены Мухиной
譯者:江杰翰
出版社:網路與書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4月25日

【內容介紹】

872個圍城日子、20,928個飢餓小時。像鼴鼠一般地活著。

「俄羅斯的安妮.法蘭克」──蓮娜.穆希娜留下黑暗與光明的成長日記。

「感謝貓咪的犧牲,牠養活我們十天。整整十天,我們一家三口就依賴一隻貓生存下來。」

「列寧格勒圍城戰」(1941~1944)被稱為近代史上最慘烈、最血腥的包圍戰,甚至被一些歷史學家形容為納粹德國的「種族滅絕」行動。1941年 8月,通往列寧格勒的鐵路線均被切斷,列寧格勒市則被北面的芬蘭軍隊和南面的德軍所包圍,所有對外的連結都被切斷了。872天的圍城戰造成了80多萬平民 死亡,由飢荒造成的死亡率便佔了97%。

蓮娜・穆希娜這位當年只有十七歲的俄羅斯少女,在1941年5月22日寫下第一篇日記。當時還見不到任何災禍迫近的徵兆,蓮娜心中掛記著的不是學業,而是男同學沃瓦。女孩們的祕密心事、對同學的好惡感是日記戰前部分的主要內容。

圍城的生活越來越糟,在嚴重缺乏糧食的情況下,人們甚至開始吃起貓、狗,蓮娜在日記寫著:「整整十天,我們就依賴一隻貓生存下來。」她想要買一公斤黑麵包和 蜜糖餅,大方地淋上奶油⋯⋯像孩子一樣,她什麼都想要,卻什麼也無法得到。圍城生活將人的道德擊垮而變得殘酷、自私,若不與受撫養的親人分享食物, 可以吃得更飽。對蓮娜來說,記述自己如何期待阿卡(同住的老婦)的死亡是日記中最羞恥的部分:「如果阿卡死了,她自己、我和媽媽都會比較好過」,蓮娜寫 道,同時大吃一驚:「我也不知道自己怎麼能寫出這樣的句子」。

蓮娜身處在時間的邊界上──戰爭與和平、童年和青春期,沒有任何過渡,跨步邁入可怕、殘酷的生活。日記是她「僅有的、能為我出主意的朋友」,而我們在這個掙扎於死亡線上的女孩的日記中,則看見了戰勝這個慘絕人寰的時代,她堅韌的靈魂。

【試讀心得】

原本該是荳蔻年華、青春洋溢的歲月,因為戰爭而改變了生活週遭的一切,在和平之時的世界似乎已曾幻夢一場、先前美好的生活似乎已經落幕,戰爭醜陋的背後,是血淚交織的故事,拚命求生的渴望,透過這本日記,我們或許無法感同身受主角所受到的苦、遭逢的喜悅,但我們能把她所附予的精神,利用文字傳送給後者,就如同她的日記般,堅強且無法磨滅。

日記前幾頁,字裡行間可以感覺到少女對於異性、同儕、課業的各各疑問,就像是一般的青少年,煩惱著明天該如何面對心儀的對象;思考著自己背頌的字句;希望能立馬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等等,一切都是那麼平凡,平到一種美好的境界,只可惜人們不會珍惜當下,直到消散,才懷念緊握在手的那種觸感。

戰爭發生的幾頁,字句中依然感覺得到希望之火的餘溫,但隨著時間流逝,熱度消散,遺留下來的盡是不安及飢餓。回到開始,主角根本不會紀錄自己一天內進食了什麼食物,只有約略帶過,這也難怪,當時的重心絕對不可能在沉悶無聊的食物上頭,但隨著砲聲所帶來的災禍。

日記中開始對食物有了詳細的記載,膨鬆度、重量、口味、味道、種類等等,一切都變的如此重要,外觀、口感都有了詳細的介紹與描述,藉由這點,可以得知主角的重心不再是先前所提的那些雜七雜八的事物,而是該如何填飽肚子。

看著書中主角對於食物的渴望,對於飢餓痛恨與厭惡,反觀自己,吃好睡好,無憂無慮的生活著,雖然每天都過著大相逕庭的生活,或許煩悶,但不也是種小確幸嗎?!與自己的家人同桌吃飯、和自己的朋友打屁聊天,不用擔心突如其來的砲彈,我們應當珍惜手邊所有的一切,而不是再埋怨或是自怨自艾。

看著主角因為戰爭,而被迫面對生離死別,看到那幾頁真的很心痛。戰爭是多麼的殘酷,即使這是名為和平前的暴風雨,但這暴風雨也太過腥風血雨了吧?!為何和平總是要付出那麼大的代價來換取呢?

我們看著主角應該有如盛開的美麗花朵,追隨青春的洋溢,卻看見因為戰火,原有芬芳早已消散,一旁陪伴的枝葉也相繼掉落,但是主角沒有就此放棄,透過日記,我們得知在這麼一個逆境中,依然為自己堅韌的生命而盛開的燦爛花兒。

arrow
arrow

    吉娃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